黎以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引发了居民的恐惧和决心

   日期:2024-08-24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85    

  

  

  Jamileh Ibrahim Fares在摆满计算器、彩色笔和背包的整洁的商店里接待顾客,从黎巴嫩南部的山上传来沉闷的轰鸣声。

  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是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边界,两国之间的冲突曾多次爆发为战争。

  在边境的另一边,如果没有定期扫射这些山丘的枪声,骑自行车就能到达的地方,现在整个社区都空无一人。10月7日来自加沙的袭击——美国总统拜登称这是自大屠杀以来对犹太人最致命的一天——打破了许多以色列人的安全感。

  仅周二一天,持续不断的冲突就在黎巴嫩造成3名以色列人受伤,至少5人死亡。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勒纳中校星期二警告说,“如果他们继续威胁和攻击以色列,我们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加拿大外交部长乔利再次发出紧急警告,要求加拿大人离开黎巴嫩。

  这也是恐惧和顽固的愤怒之间的分界线,正是这种愤怒让法里斯在这样的时刻继续卖学校用品。

  “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会离开,”她说。

  法里斯并不天真。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一场为期34天的战争毁坏了她的房子,杀死了她认识的人。她自己的亲戚都是真主党的战士,这个激进组织拥有庞大的军械库——包括制导导弹和大约13万枚火箭——如果与以色列全面交战,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但她认为,黎巴嫩人有理由留下来。

  “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她说。“我们的骄傲比我们的生命更宝贵。”

  战争已经成为黎巴嫩南部的例行公事。在通往巴拉希特的路上,海报上写着真主党死者的名字,他们被当作烈士纪念。

  一名黎巴嫩红十字会官员说,尽管过去10天的暴力事件迫使一些人离开了黎巴嫩边境社区,但许多人仍留在自己的家中。《环球邮报》没有透露这名官员的姓名,因为他们没有获得公开发言的授权。

  这名官员说,尽管敌对行动明显增加,但这表明,目前在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发生的冲突已经超出了过去17年的常规小规模冲突。“这是一场战争。”

  由于担心这种可能性,通常住在以色列城镇梅图拉的41岁加拿大人迈克·马泽卡(Mike Mazeika)上周带着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撤离。他们的家和加拿大中心(加拿大中心是马泽卡执教曲棍球的溜冰场)紧临黎以边境,位于以色列军方本周下令划定的两公里疏散区内。

  马泽卡出生在多伦多,十年前移居以色列,帮助发展该国的冰球项目。他说,在目前暴力事件激增之前,从边境那边听到枪声和爆炸声——以及反犹主义的喊叫声——就已经很常见了。但随着他的家乡成为以色列与哈马斯战争的第二前线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他知道是时候离开了。

  加拿大中心现已关闭。

  “这显然是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但我显然知道这种可能性一直存在,”马泽卡说。他最初搬到了以色列北部的其他地方,随着北部的紧张局势继续加剧,他又搬了一次。

  “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快乐和安全,这样他们就能尽可能少地受到伤害,”他说,因为以色列对与真主党爆发新战争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专栏作家阿莫斯·哈雷尔(Amos Harel)在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上撰文指出,真主党可能误读了以色列的情绪,继续进行越境交火的“致命乒乓”。

  哈雷尔写道,“也许过去几年的经历增强了该组织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的自信,当时以色列显然不想要战争。”

  “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黎巴嫩,也有一些人担心得要背井离乡。在听到哈马斯袭击以色列的消息后不久,Bilal Kassem就离开了他在Ayta ash-Shab的家,那里离边境只有几米远。他立刻回想起2006年的战争,以及那场战争给他家门口带来的流血事件。

  “我害怕重温2006年的记忆,”烟农卡西姆说。“很自然,当其他地方的事情开始发生时,整个地区都会被卷入其中。”

  他现在和家人一起住在沿海城市提尔的一所学校里,还有600多人在那里避难。还有一些人前往贝鲁特或相对安全的黎巴嫩山。

  自从九天前抵达提尔以来,卡西姆已经回家一次,去喂他的猫。

  “我非常激动,”他说。他深感矛盾。“我应该保护我的家人。同时,我不应该离开我的土地。”

  拉米·穆罕默德·阿尤布(Rami Mohammad Ayoub)把他的家人送到贝鲁特的安全地带,从而弥合了这场冲突,而他自己则回到了距离以色列边境不远的胡拉(Houla)的家中。阿尤布是一名牙医和颌面外科医生,他知道,如果炸弹把脸炸开,可能需要他的技能。

  “我想留在这里,履行我的职责,”他说。

  在阿尤布位于巴拉希特的诊所对面,同样的决心让扎哈拉·查穆特(Zaharaa Chammout)在一家鞋店工作。“老板让我关门,但我会继续营业,”她说,声音里充满了反抗。

  她回忆起2006年8岁时逃离的情景。她说,她当时学到的是不要向恐惧屈服。

  “我不怕轰炸。我不怕受伤,”她说。“最坏的情况就是我死了。”

 
打赏
 
更多>同类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