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平安银行(SZ000001,股价10.6元,总市值2057亿元)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在深圳举行,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携新领导班子出席发布会,介绍了2023年公司的经营业绩,并谈及组织架构调整、分红、息差等热点话题。
参加此次业绩发布会的平安银行领导班子有副行长杨志群,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行长助理张朝晖,党委委员、拟任行长助理兼首席风险官吴雷鸣,董秘周强。
冀光恒表示,将来理论上总行的行领导要有分行行长的经验,部门总经理也要做过分行行长,要熟悉银行的核心业务,至少要包括信贷、会计、资金等部分,以及储蓄。
对于上任以来的战略改革,尤其是组织架构调整,冀光恒表示,作为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优秀的组织架构能更好地服务于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公司通过拆解核心职责、腾挪整合资源、减少架构层级等一系列举措,精简总行架构,相应的干部择优聘任,致力于选拔既有能力又很努力的干部。
“通过此轮调整,一是总行、分行职能实现转型,总行转型为服务型、赋能型组织,为分行提供人、财、价、险等方面的后备保障和管理支撑。同时总行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聚。二是分行转型为经营的主体,成为属地关系、客户、业务、资源集中的主战场,活力得到更好的释放,有利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区域特色,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支持属地经济发展。三是强化了总分协同,理顺了总行和分行的关系,打破过去的条线壁垒,改变以往竖井式的管理模式,经营转向以分行为主,通过重点分行的调研,广开沿度,解决核心利益冲突、畅通总分行的意志传导,通过加大对分行的授权,对重点分行定制化的配置资源,给政策、要增量,提高分行的综合经营能力。”
冀光恒表示,在升级业务策略、努力实现增收的同时,平安银行关注到未来一段时期银行利润增长关键驱动因素往往在成本端,包括风险成本、非风险成本的压降。
“我们意识到全成本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此次改革契机,提升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释放成本管理空间。”
对此,他详细解释道:“风险成本方面,我们不断地提升客群的质量,优化风险结构,实现风险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优化,聚焦客户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以及建立新的风险模型。非风险的成本方面,一是通过架构的精简,提升人均产能,来降低人力资源的总成本;二是关注精准营销模式的优化,包括职场租赁布局的优化,甚至于包括我们基本网点提出小一楼、大二楼的布局模式,提升科技投产的水平等等,进一步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根据平安银行公布的2023年年报,公司2023年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7.19元(含税)。年度分红比例明显提升,由过往的12%左右提升至30%。
冀光恒也特别对分红作出回应:“一直有意愿提升分红比例,但是过去由于盈利主要用于补充资本,所以比例不高。2023年,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好转,所以这次分红比例提高到30%。”
他表示,未来会积极优化资本效率和回报率,努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2023年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其中利息净收入1179.91亿元,同比下降9.3%;非利息净收入467.08亿元,同比下降6.1%。
对此,平安银行在报告中解释,一方面,公司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2023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日均余额33877.14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6.2%;另一方面,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调整资产结构,同时受贷款重定价效应及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净息差下降。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平安银行净息差为2.38%,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
冀光恒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整体而言息差下降是个趋势。好的方面是对社会的减费让利,支持实体;但作为一个经营单体来讲,如果息差下降过快或者持续下降进入到某个临界点之后,银行维持自身健康生存,包括内生补充资本能力的会下降。
“息差问题与银行整个业务结构、盈利结构、过去客户基础挂钩。”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过去的高息差主要来自资产端的高利率,而非负债端成本低。在此前零售转型、经济高涨过程中,平安银行做了很多高息差的产品。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对零售业务冲击较大,因此面临一定的零售压力。因此,自2023年以来,平安银行对高风险的零售产品采取压缩措施,暂时放弃高营收,避免零售贷款的破窗效应,保障存量资产的软着陆。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